

灰太狼走马观花——杀鬼子多的抗日名将孙立人
同是合肥名人,灰灰要将孙立人单独发帖。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汉族,字抚民,号仲能,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人,陆军二级上将,曾在美国留学。被誉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曾任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的军长。抗战期间,仁安羌一战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曾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他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多的将领,曾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他不仅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也非常重视国民的教育。
孙立人父亲孙熙泽是清朝末年的举人,被派任为山东知府,举家前往青岛居住。当时青岛为德国占领区。孙立人9岁时,某天在海边玩耍,发现了一颗极为漂亮的石头,于是高兴地将这颗石头拿在手里面玩耍。这时,来了几个德国小孩,他们看见了孙立人手上的石头,于是联手欺负孙立人,抢走了石头,并且打了孙立人两记耳光,还辱骂了中国人。日后这次事件对于孙立人的影响极大,他认为“自己的一定要强盛,才能够让人民都活着有尊严”,也成为他日后投身军旅的重要触媒。
孙立人于1914年以安徽省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接受八年的留美预备训练。当时的清华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孙立人在校风薰陶下,热衷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手球、棒球等各项球类运动,在众多项目中孙立人擅长的是篮球。1920年他任清华篮球队队长,率队击败当时称霸京津篮坛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华北联赛。1921年入选中国男子篮球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身高1米85的孙立人当时担任球队的主力后卫。当时篮球项目有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参加,东道主中国队经过激战,先以32-29击败日本,再以30-27击败菲律宾,获得本届运动会篮球,这是中国在国际大赛中次获得的篮球。
同年赴美留学。因其在清华学校已习基础工程多门,故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加修土木工程学,1925年取得学士学位毕业。期间曾为美国桥梁公司(American Bridge Company)受聘当设计绘图师。1926年孙立人进入维吉尼亚军校,接受严格之军事教育,因其已有学士学位,故直入三年级习文史,1927年以文学士毕业,游历欧洲,参观英、法、德等国军事。
1928年孙立人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今国立政治大学),任中尉军训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在孙立人的训练下,其所属部队官兵教育水平、以及学科、术科和缉私方式的水平都远高于一般部队。 由于当年孙立人任团长的第四团曾在华东射击比赛中获得名,而前十名里面第四团共占了七名,孙式训练遂逐渐崭露头角;也因孙热爱篮球,是政府撤退台湾后,中华民国国军早期篮球运动鼓励提倡者。
1937年10月,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两周,在周家桥破坏日军机械化橡皮桥,七次击退强渡苏州河的日军,使该地成为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重之处。但此役孙立人为夺回友军失去阵地,遭迫击炮弹攻击身受十三处创伤。 伤愈后,孙立人返回武汉加入财政部重组之缉私总队担任少将总团长,率部迁移到贵州都匀练兵。经过两年严格的训练,孙立人将缉私总队由原本之三团残兵新兵逐步扩张至六团规模。 在国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队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财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缉私总队半数兵力给国民革命军重组为新编第三十八师,作为交换条件由原本财政部体系的孙立人晋任少将师长,隶属于第六十六军,这支部队成为中华民国当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1938年底,移至贵州都匀,正式开始孙立人的第二次练兵。到1941年底,所部第2,3,4团和直属队改编为陆军新38师立刻从丙种师提升为加强师,编入缅甸远征军。 远征军于1942年4月抵达缅甸,准备曼德勒会战。兵力部署是,右翼为英第1军下辖之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英澳军第63旅,英装甲第7旅。中央为中国远征军第5军,左翼为远征军第6 军。后方守备的预备队是远征军第66军,即新38师所属的这个军,散布于曼德勒到腊戍的公路沿线。
4月14日军左翼的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战术,派二一五和二一四联队占领拼墙河南北两岸阵地,将英缅军师全部和战车第七旅一部后路切断,包围于拼墙河南的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 又无水源,陷于绝境。4月15日深夜英缅军总司令官亚历山大元帅向中国远征军求援。4 月16日晚孙立人率本师刘放吾一一三团往援。于18日凌晨赶到仁安羌,立刻发起攻击,至中午攻占拼墙河以北所有阵地。18日夜,一一三团第二营从渡口以东一英里处偷渡拼墙河,19日凌晨5 时突然向日军侧翼发起攻击,同时第三营于正面渡口强渡拼墙河。日军三十三师团不愧日军精锐,射击准确,逆袭果断,然一一三团激战至下午六时,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落瓦底江溃退。到20日全部残敌肃清。此次战斗救出英军7 千余人,并夺回被俘记者教士约5 百人。一一三团以寡击众,亦付出重大代价,战死三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全团伤亡近半。
西线战况因仁安羌战斗得以扭转,然东线日军五十六师团却击破远征军第6军防线,迅速直插盟军后方,致盟军全线动摇,不得不放弃缅甸撤退。新38师这时已接下英第1军防线,掩护已丧失战力的英军撤退,但中线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却很过分地要新38师把中线也接下,因殿后阻击战斗是很危险的任务,有新38师殿后,杜的第5军可以摆脱开日军,至于新38师如何以1师之力阻击日军的18师团,33师团,55师团共3个师团,要付出多少伤亡,即使阻击成功如何敌前摆脱接触,他杜聿明自然不关心,只要自己的部队安全好。孙立人指挥新38师以逐次抵御,漂亮地进行后卫战斗,幸好日军的33师团因仁安羌战斗败于新38师而变极谨慎,前进不力,使新38师得以以主力掩护中路第5军。
新38师掩护英军和第5军撤过曼德勒后,英军撤向印度,第5军撤向云南。杜命新38师继续殿后掩护第5 军,在温藻阻击日军,更过分的是要新38师派113团将第5军侧翼要点卡萨也接下。孙立人接受任务后,要求杜聿明将其控制的远征军直属汽车团和第5军直属汽车队共600余台汽车中拨与新38师少量,杜一口拒绝,所有汽车均给第 5军,一台也不能给殿后的新38师,连113团远去卡萨保护第5军侧翼也不给汽车运输,要 113团连夜徒步强行军前往。其指挥道德之低下,那也不用再说。
5月8日,远征军将领开会决定如何撤退事宜。时穿插的日军56师团先遣队已抢占滇缅公路上的密支拿,截断了远征军主力回云南之去路。远征军指挥长官史迪威和罗卓英命撤向印度,但皆指挥不动杜聿明,只能指挥远征军长官部撤向印度。杜聿明要撤回云南,但面对刚千里跋涉赶到密支拿,立足未稳且补给缺乏的少量日军却又胆小如鼠,不敢发起攻击,要部队抛弃战车火炮等重武器,及汽车辎重,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孙立人当场提出异议,认为远征军尚有4 个半师及战车团重炮团之强大兵力,因立即攻击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野人山极为荒凉,无水无粮,是葬送远征军之绝路。杜自然听不入耳, 只是要新38师继续殿后,阻击日军,等第 5军入野人山后尾随跟进。孙立人既无法不让第5军自投绝路,却不能让新38师也覆灭在野人山。新38师并非第5军部队,如要讲杜聿明远征军副司令官的职位,则又高不过司令官罗卓英和史迪威,故孙立人决心先完成阻击任务,掩护第5军全部进入野人山后,指挥新38师撤向印度,总算是对杜聿明第5军仁至义尽了,要知道杜聿明只知让新38师和日军战斗掩护第5军撤退,那管新38师的死活。
孙立人指挥新38师主力在温藻阻击日军两日到5月10日后,任务完成,即以112团殿后,师直属队和114团先向北撤向卡萨的113团,113团从9日起已与日军56师团迂回过来的部队激战于卡萨。 孙带114团走到半路,得知殿后的112团在温藻被围,未能摆脱日军,而卡萨113团虽仍在与日军激战中但地形有利未被包围故有能力自行摆脱日军。孙立人即电令113团从卡萨向西自行撤向印度,自率师直和114团调头向南,出敌意料,和114团里应外合击溃日军的一个步坦联合快速部队,救出114团,向西撤向印度,经17日抵印。新38师官兵沿途尚从自己亦缺的水粮中省出部分救助数千印度和华侨难民。113团亦于不久后抵印。而第5军则在野人山中病饿死大量官兵,其中杜聿明率军直属队和廖耀湘新22师还是撤到印度,18000人只剩下三千余难民般的残兵。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五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等都吃完,处境更惨,只剩百余人活命。
1942年7月,中国驻印军成军,下辖新38师,新22师。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训练地为兰加。1943年2月,在驻印军建制下成立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孙立人因次缅战有功升兼中将副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廖耀湘新22师和从中国空运入印的胡素新30师。此次练兵,中美双方之间颇有争执。先是因史迪威换掉驻印军副参谋长温鸣剑,致使孙立人和廖耀湘联名电蒋介石要其迫史迪威收回成命,被蒋压下。后双方在训练上又有歧见,孙廖要在日间的美式兵器教育外更于早晚训练渡河,丛林战,夜战等科目,而美军教官认为会使官兵过于疲劳,史迪威同意孙廖意见。何应钦赴印视察训练时特告诫孙立人以中美合作大局为重,避免冲突。1943年3月,新38师因原来战力强,故首先完成整训,开赴缅北,开始为打通中印公路的第二次缅战。
第二次缅战个战役是艰苦的野人山战役。野人山全为原始密林之高山,极为险恶,大部队难以补给,重武器亦无法使用,日军18师团55联队以小部队构筑据点逐山防阻,新38师亦以连为单位轮番攻坚。到1943年10月,新38师打通了野人山。此次战役共阵亡连长30余人,平均全师步兵连连长换过一遍有余,山地丛林战之艰难惨烈和日军精锐18师团的质素顽强可见。新38师在野人山中到处见到 第5军病困而死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枪架而坐。
野人山战役后新38师112团即进入胡康河谷,开始胡康河谷战役,在拉家苏,于邦,临干一线展开。日军兵力为56联队和55联队,配有重炮。而中国军队方面因史迪威之参谋长波特纳研判日军兵力有误,以为还是如野人山一般的小股日军,故只有112团一团兵力,没有重炮,连团属迫炮连亦未被允可前往,因为补给困难。战斗开始后双方呈胶着态势,日军遂集中55联队主力于中路于邦,反将前来进攻 的114团一营的一个多连于11月22日包围。这个连地构筑工事,日军空有兵力火力优势竟历时34日始终无法攻克其阵地。 112团发现当面日军兵力后,即报孙立人。孙即欲率兵增援,波特纳仍不同意,认为补给困难,双方争执不下,孙同史迪威同飞往战场上空观察后,史迪威即同意孙意见。孙立人率师主力增援,急行军20多日穿过野人山,赶到胡康河谷,114团第1,2营用于于邦方向。从12月26日起,激战3日,将于邦日军击溃,击毙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约一千余人。
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与廖耀湘新二十二师两路夹击攻克孟关。3月9日,新三十八师113团与美军突击队联手攻占瓦鲁班。日军号称“丛林作战”的第十八师团死伤惨重,狼狈逃出胡康河谷。驻印军攻占胡康河谷后,3月14日乘胜向孟拱河谷进攻。新三十八师113团从左翼翻山越岭迂回到坚布山后方,和新二十二师两面夹击,29日攻占坚布山天险,扣开了孟拱河谷的大门。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计划,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分别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5月下旬,孙立人将军从缴获的日军信件中获知:由于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师包围,加迈城内兵力极为空虚,师团长田中新一坐守空城,惊恐万状。孙立人见机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计划,以112团秘密渡过南高江,向加迈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断加迈日军的后路;以113团向西进取加迈﹔以114团向南对孟拱实施大纵深穿插。6月16日,113团与新二十二师会师加迈,1944年7月日第18师团被迫放弃加迈,已处于“死斗阶段”,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写下遗书,作死斗,但3天后侥幸全部撤出。驻印军胡康河谷之战,宣布毙伤日军2.3万人,自身伤亡1.1万。另外,日军第53师团在奉命救援第18师团时,在孟拱地区与新一军交战一个多月(6月初到7月初),直到18师团残部撤退完毕后该师团才撤离阵地。据日军记载,在胡康战役中,第53师团冈田联队蒙受极大损失,“前进到东邦卡附近的第1大队……几乎全军覆没;在孟拱附近的联队主力,约1400人中,损失约500人”。可见在胡康战役中,新一军除重创第18师团外,还击毙日军第53师团近1000人。
1944年10月,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开始。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继续向南进攻。孙立人率新一军为东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连续攻取缅甸八莫、中国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与滇西远征军举行芒友会师,作为在越南河内(时称东京)会师的前哨。随后,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猛进,3月8日攻占腊戍,3月23日占领南图,24日占领细胞,27日攻克猛岩,消灭中缅印边界所有的日军主力部队,胜利结束第二次中缅印战役。
孙立人将军指挥新三十八师,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抗击日本的战斗中,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其运用的战术、显示的战力备受国内外各方肯定,有“东方隆美尔”之誉[2];而被打败的日军在缅甸战后史料上,尊称他为“中国军神”。1945年5月,孙立人率新一军返抵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同月,应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之邀,孙立人赴欧考察欧洲战场,是中国被邀请的高级军官。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7日,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并建造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嗣后,新一军进行了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蓝鹰部队”、“天下军”。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